今天又收到夥伴發訊息到公司,他的下線收到衛生單位關切,要他撤下在網路上分享的產品資訊,因為違反了食品廣告標示管理法,不限期改善就要開罰了,想要公司提供相關資訊可以回覆衛生單位。看到夥伴認真推廣產品覺得很開心,但是每次都因為自製DM、影片惹上衛生局關切就覺得很麻煩。夥伴常常將公司產品跟自己想放的訴求整理在一起,缺乏法規與健康知識出了事就要公司負責,如果一直被開罰,擔心公司也會被衛生單位關切,因為違規開罰是按次連續處罰,嚴重的情況產品可能下架,而影響了公司的商譽。

想賣保健食品,沒有弄清楚食品法規,就好像上戰場沒穿防彈衣一樣,把自己暴露在槍林彈雨的風險中,想要好好講健康,但不想挨罰,有3件一定要弄清楚不能做的事。

 

1.誇大不實

講述自己的親身經驗,也可能被認列成為『誇大不實』!

很多吃過保健食品的人,都經歷過一件事,當感覺身體狀況有改善,就會想要跟身邊的親朋好友分享,特別是當周圍的朋友有提及身體哪裡感覺怪怪的,這時熱於分享的夥伴,自然而然就會以『親身見證』作為最好的推廣利器。大多數的人也是先從體驗產品後,自己用過覺得不錯分享給朋友,沒想到需要的人很多,才開始從事這個事業。

隨著分享的次數增加,相關的見證在網路上不脛而走,然而,這時候衛福部就可能找上門,函文上總說著『誇大不實』…,可是我說的都是真的阿,哪裡覺得誇張?我也是因為有人跟我分享才開始使用產品?

會被衛福部認列成誇大不實,原因有二:1. 您尚不具有醫學背景專業,講述的內容可能會對一般民眾造成誤導作用。2. 您的親身經驗,尚未經過科學驗證為事實。確實當你會覺得客戶需要保健食品,是因為覺得跟你有相似情況,但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在分享前先聽客戶把故事講完,從他分享的故事中,找到『臨床實證醫學切入點』,再透過自己的案例進行『案例分析』,進而讓客戶產生信任以及自主購買的意願。

 

2.保健食品不是健康食品

保健食品並不是通過小綠人標章的健康食品,不能隨便講療效,應該先找到產品對客戶的好處分享才會有力道!

一般人以為保健食品就是健康食品,所以像健康食品一樣,電視廣告可以說什麼,照著說就好了。但大家一定會好奇電視廣告上健康食品的分享,很多都有講功效,而且有些內容還會有疾病跟症狀,為什麼他們可以說但我說就會挨罰?

因為保健食品不是健康食品,健康食品必須要經過嚴格篩檢同時通過小綠人標章才能講述療效!照著說當然會出事,全台每年違規食品廣告裁處案件就超過4千件,大部分的人是不明白其中的差異,所以才造成了悲劇。想要安心推廣產品並不難,釐清廣告宣傳上可以使用的詞句與字眼,結合產品優勢,從裡面找出對客戶的好處,自然就能推廣好的產品給客戶而不挨罰。

 

3.營養素的宣稱是有規範依據的

醫學學理不是廣告用語,弄清楚學理後的機轉,需翻譯成民眾語言才是最好的廣告詞句。

想專業的分享產品而不受罰,第三個關鍵就是要抓到產品分享的重點。雖然我們都知道身體需要營養,營養素對身體的好處,因為營養在身體裡面有很多生理功能,但這些是醫學學理上可以使用的敘述,而不是衛福部所訂定的法規所允許的陳述方式,如果想要用廣告宣傳就得照著法規走,像是維生素A與眼睛的關係,客戶可使用「3C族群」,但不行使用「視力功能差」,因為這直接牽涉到器官功能,就是典型的案例,掌握關鍵,您可以輕鬆講到客戶心坎裡,卻不用擔心受罰!

 

學會能夠提供的協助

曾經有位在保健食品產業服務的主管跟我們分享,過去公司因為不懂食品宣傳的法規,每年都會因為廣告、文宣被開罰10幾萬元,但後來跟國際家庭健康守護學會合作,藉由舉辦講座來輔導第一線業務後,公司不再一直接到罰單,而省下的罰款還可作為給業務推廣用的行銷素材研發費用,來增加新的銷售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