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保健食品?與特定疾病配方食品、機能性食品、膳食補充食品、健康食品的差別?
市面上與健康、營養相關的產品眾多,根據功能與法規規範,大致可分為以下四類:
1.特定疾病配方食品
經衛福部核准的「特定疾病配方食品」,是專為糖尿病、癌症、腎臟病等患者設計的營養補充品,適用於無法透過一般飲食獲取所需營養時使用。此類產品具明確配方標準(如高蛋白、低糖、特定微量營養素),可作為單一或部分營養來源。例如品牌「速養遼」即推出癌症專用配方,提供治療期間所需的營養支持。
👉 醫師提醒:此類產品不建議自行購買補充,需依據檢驗數據與疾病狀況,由醫師或營養師評估再使用。
2.機能性食品
指的是日常食物中具特定生理功能的產品,如運動飲料、燕麥片、優酪乳等,雖未經健康食品認證,但部分成分具一定健康益處,屬於傳統飲食中常見的「機能性營養來源」。
👉 醫師提醒:這類食品可作為日常飲食的輔助選項,但不宜替代保健食品或藥品使用。
3.膳食補充食品
泛指以補充營養或調節生理機能為目的的食品,形式多為錠劑、膠囊、粉末或飲品,例如維生素B群、D3、魚油、益生菌、蔓越莓萃取物等。
這類產品未通過衛福部健康食品審查,不能宣稱特定保健功效,僅能依《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作為一般食品販售。若有誇大或未經證實的標示,可能涉及違法廣告。
👉 醫師提醒:這類產品多為民眾常接觸的保健食品,建議選擇具品牌信譽、原料來源清楚的產品。
4.健康食品(具政府認證)
「健康食品」是唯一受法規明確定義的保健類產品,必須經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TFDA)審查其安全性、功效性與安定性,並核發許可證字號。
產品可合法宣稱14項特定保健功效(如調節血脂、輔助調整過敏體質等),並須標示「健康食品」字樣、小綠人標章與許可證字號。此類產品依法才能以「有助健康」為訴求進行行銷與廣告。
👉 醫師提醒:若有特定健康需求,如血壓、血脂、骨密度保健,建議優先選擇此類產品。
✦延伸閱讀:營養保健品開發
衛福部公告《健康食品管理法》符合保健功效的14種項目
根據《健康食品管理法》規定,只有通過政府審查、取得核准的「健康食品」,才能在包裝或廣告中合法宣稱這些保健功效。這些產品會標示「健康食品」字樣、小綠人標章,以及衛生福利部核發的許可證字號。衛福部公告的14項合法保健功效如下:
1.骨質保健
有助於維持骨骼密度、減緩骨質流失,常見成分如鈣、維生素D等。
2.調節血脂
幫助維持正常血脂值,減少低密度膽固醇(LDL)或三酸甘油酯,例如紅麴、魚油。
3.胃腸功能改善
促進腸道蠕動、調整腸內菌相,改善便秘或腹瀉,如益生菌、膳食纖維。
4.免疫調節
協助調整免疫系統反應,增強抵抗力,常見成分如β-葡聚醣、多醣體、靈芝萃取。
5.牙齒保健
幫助牙齒與琺瑯質維持健康,減少蛀牙風險,成分可能含有氟、木醣醇。
6.護肝
幫助維持肝臟功能與代謝力,例如五味子、牛樟芝、薑黃素等植物萃取物。
7.調節血糖
輔助穩定飯後血糖或提升胰島素敏感性,例如苦瓜胜肽、鉻等成分。
8.延緩衰老
抗氧化、減少自由基傷害,有助延緩細胞老化,常見如維生素C、E、白藜蘆醇。
9.抗疲勞
增進體力、降低運動後疲勞感,如牛磺酸、紅景天、蝦紅素等。
10.輔助調節血鐵
幫助鐵吸收或調整體內鐵含量,常見如乳鐵蛋白、亞鐵。
11.輔助調節血壓
輔助維持正常血壓水平,成分如GABA、胜肽類、魚油。
12.不易形成體脂肪
有助脂肪代謝或抑制脂肪堆積,如左旋肉鹼、兒茶素等燃脂成分。
13.輔助調整過敏體質
幫助降低過敏反應或調整免疫系統,常見如乳酸菌發酵物、乳鐵蛋白。
14.膝關節保健
有助軟骨維持與關節活動力,常見如葡萄糖胺、UC-II非變性二型膠原蛋白。
需要注意的是,健康食品的功效僅限於「生理功能的輔助調節」,並不具備疾病診斷、治療或預防的醫療效能。依據《健康食品管理法》,即使產品通過審查、具備合法標示,其訴求也只能落在「促進健康」、「生理機能調節」等範圍內。
舉例來說,「調節血脂」僅指協助維持正常血脂水平,並不等同於治療高膽固醇或高三酸甘油酯;「護肝」則是支持肝臟機能運作,不能取代肝炎、脂肪肝等疾病的醫療處置。
可以用食藥署的「食品藥物消費者專區-整合查詢服務」,輸入產品名稱跟許可證字號,查詢審核通過的健康食品資料。在購買相關產品前,也可以利用食藥署的「違規食品、藥物、化妝品廣告 民眾查詢系統」,看看保健食品是否合法。
保健食品選擇的最基本依據是什麼?
很多人選擇保健食品的方式往往是因為KOL推薦,或「看到哪個成分紅就補什麼」,但這樣很容易產生「補錯位置」或「補過頭」的問題。
真正科學的營養補充,必須建立在「理解人體生理邏輯」的基礎上。人體由九大生理系統協同維持平衡,而現代多數健康問題,則與三大慢性病理機轉(代謝異常、慢性發炎、氧化壓力)密切相關。依據自己目前最需要被支持的身體系統,對應補足其運作所需的營養素,再搭配正確配方與劑型選擇,才能真正吃對、吃得有感。
一、依據人體9大系統與病理生理學
當人體九大生理系統失衡,往往會牽動體內三大慢性病理機轉─代謝異常、慢性發炎與氧化壓力,這些機轉不僅是疾病的溫床,也會讓身體加速老化、恢復力下降。以下整理每個系統常見失衡徵兆,並說明其與三大機轉的關聯與可對應的營養素補充建議:
1.神經系統
▸ 失衡症狀:壓力大、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焦慮
▸ 說明:長期壓力會刺激腎上腺與交感神經過度活化,促進慢性發炎與神經氧化壓力
▸ 建議補充:B群、鎂、GABA、Omega-3 ,有助穩定神經傳導、降低發炎反應,提升情緒與睡眠品質。
2.免疫系統
▸ 失衡症狀:容易感冒、疲憊、過敏、免疫失調
▸ 說明:免疫功能過強或過弱皆與慢性發炎與氧化壓力失衡有關
▸ 建議補充:維生素C、D、鋅、靈芝、乳鐵蛋白,調節免疫反應、強化抗病毒與抗氧化能力
3.消化系統
▸ 失衡症狀:脹氣、便秘、腹瀉、消化不良
▸ 說明:腸道菌相失衡會導致全身性慢性發炎,並干擾營養吸收,影響代謝穩定性
▸ 建議補充:益生菌、膳食纖維、消化酵素,維護腸道屏障與菌相多樣性,有助修復發炎與吸收障礙。
4.心血管系統
▸ 失衡症狀:高血壓、高血脂、心悸、手腳冰冷
▸ 說明:血液循環差與代謝症候群、代謝異常、慢性發炎密切相關
▸ 建議補充:魚油、紅麴、Q10、鉻、納豆激酶,有助調節膽固醇、促進血液循環與能量產生。
5.內分泌系統
▸ 失衡症狀:經期不穩、血糖波動、更年期不適
▸ 說明:荷爾蒙失調常與代謝異常、自由基堆積(氧化壓力)有關
▸ 建議補充:鋅、鉻、大豆異黃酮、瑪卡、維生素D,幫助穩定內分泌節律,緩解荷爾蒙波動造成的不適。
6.肌肉骨骼系統
▸ 失衡症狀:肌力衰退、關節痛、抽筋、骨質疏鬆
▸ 說明:與慢性發炎、氧化壓力所導致的組織退化有關
▸ 建議補充:鈣、維生素D3、鎂、Q10、葡萄糖胺、膠原蛋白,維持肌肉與骨骼密度,減緩老化與發炎損傷
✦延伸閱讀:高齡長者營養保健品選擇
7.生殖系統
▸ 失衡症狀:性慾低下、月經異常、不孕、精蟲品質差
▸ 說明:氧化壓力會損害生殖細胞品質,內分泌失調也常與代謝異常共存
▸ 建議補充:鋅、瑪卡、人蔘、Q10、精胺酸、大豆異黃酮,促進性荷爾蒙平衡與生殖功能,提升能量與細胞活性。
8.呼吸系統
▸ 失衡症狀:氣喘、過敏性鼻炎、容易咳嗽
▸ 說明:氣道發炎是慢性發炎與氧化壓力交互影響的結果
▸ 建議補充:維生素C、魚油、蜂膠、β-葡聚糖,強化呼吸道免疫屏障、降低炎症反應
9.泌尿系統
▸ 失衡症狀:反覆泌尿道感染、夜尿、更年期泌尿不適
▸ 說明:慢性炎症與局部免疫力下降,與慢性發炎與抗菌能力不足有關
▸ 建議補充:蔓越莓、益生菌、鋅,提升泌尿道防護、減少細菌附著與反覆感染。
✦延伸閱讀:亞健康族群營養保健品選擇
二、依據產品配方
當我們釐清了自身最需支持的生理系統,就要回到產品本身,從臨床機轉與吸收科學的角度檢視其設計是否具有「有效且安全」的依據:
1.主要成分:確認是否達到有效劑量與標示明確
營養補充的效益,關鍵在於是否提供足量活性成分,並經臨床研究證實有效。舉例來說:
• 魚油需標明EPA與DHA的含量與比例,因兩者在抗發炎與血脂調節上的機轉不同。
• 益生菌須標示特定菌株,如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因菌株決定其功能特異性與是否能定殖於腸道,並註明存活菌數(如10⁹ CFU),才能預估實際生理活性。
2.吸收輔助設計:提高生物可利用率(Bioavailability)
即使成分正確,若無法被腸道吸收進入體內循環,等於無效,因此要看產品是否具備吸收輔助設計,例如:
• 膠原蛋白 + 維生素C:C可作為羥化酶的輔酶,促進膠原三股螺旋結構穩定生成;
• GABA + B群、鎂:這些神經傳導物質與輔助因子間具有協同作用,有助提升GABAergic神經路徑的穩定性,進而改善睡眠質量。
3.劑型設計:影響釋放速度與腸胃吸收路徑
營養素進入體內後是否能順利「通過胃、吸收於小腸」與劑型密切相關:
• 微膠囊(microencapsulation)技術:可保護對胃酸敏感的成分(如益生菌、Q10、葉黃素),避免降解,提升通過胃部後的活性存留。
• 液態、軟膠囊劑型:更利於脂溶性成分(如Omega-3、CoQ10)與膽鹽形成混合微粒(micelle),進入小腸後經由乳糜微粒吸收。
✦延伸閱讀:營養保健品的劑型有哪些
4.安全與品質驗證:避免慢性累積毒性
長期補充保健品必須考慮累積性風險與品質控制:
• 選擇有明確RDI(建議攝取量)與UL(耐受上限)標示的產品
• 選擇通過第三方檢驗(如SGS、NSF)、並明確標示無重金屬、塑化劑、農藥殘留等有害物質的產品;
• 選擇有「百位醫師推薦」醫療專家認證的產品
「百位醫師推薦」這個評鑑制度是由百位臨床醫師實際體驗與評估產品,經通過標準審查後核發認證證書。能獲得此認證的產品,通常在保健成效、安全性與專業性上皆具優異表現。例如「愛他命百位醫師推薦」即為目前市場上最具專業性與權威性的認證代表之一。
多種保健食品可以一起吃嗎?哪些保健品不能同時補充?
早上吃B群和膠原蛋白,中午補充葉黃素和膳食纖維,晚上再加魚油,這樣一天補充多種保健食品,真的能順利吸收嗎?這是許多人的疑問。
事實上,只要掌握適當劑量、吸收特性與搭配時機,多數營養素在一天內補充是安全且有效的。部分營養素之間甚至具有協同作用,能提升彼此的穩定性、吸收效率與生理活性。
2020年發表於《Journal of Nutrition》的一篇研究就指出,健康成年人每日補充含3~5種營養素,在劑量合理範圍內,不僅能有效改善營養狀況,也未見明顯副作用,腸胃不適發生率低於5%。這顯示多樣性補充只要方法對、搭配好,就能發揮最大效益。
不過,仍須留意部分營養素間可能存在「競爭吸收」(competitive inhibition)或「拮抗作用」(antagonism),若未錯開時間點補充會降低吸收率或干擾效用。
一、建議同時補充的營養素組合
• 膠原蛋白 + 維生素C
維生素C參與膠原蛋白羥化作用(proline與lysine氫氧化),是膠原穩定結構的關鍵輔酶。合併補充能提升膠原合成速率與組織修復能力,特別對於皮膚與關節組織有幫助。
• 魚油(EPA/DHA)+ 葉黃素
魚油中的Omega-3不但提高葉黃素的脂溶性吸收,也具抗發炎特性,能間接穩定視網膜黃斑部細胞。
• 鈣 + 鎂
兩者共同參與骨骼礦化反應,同時在神經傳導與肌肉收縮中具有互補角色。
• 芝麻素 + 維生素E
芝麻素為脂溶性木酚素,能減緩維生素E在肝臟的代謝清除,延長其抗氧化半衰期。兩者在清除脂質過氧化反應產物(如MDA)上具協同效益,可支持肝臟解毒酵素活性。
二、應錯開補充的營養素組合
• 鋅 vs. 鈣/鐵/鎂/磷
這些礦物質吸收時需經過同一種轉運蛋白(如DMT1)。由於有共用吸收通道,若同時攝取容易造成轉運通道飽和或產生競爭,降低各自的吸收效率,因此建議不同礦物質間應間隔 2~3 小時服用。
• 葉黃素 vs. β–胡蘿蔔素
兩者均依賴脂溶性營養素的吸收通路(SR-BI與NPC1L1受體),可能產生競爭性抑制作用,導致彼此生物可利用率下降,建議間隔2小時。
• 魚油 vs. 膳食纖維
膳食纖維具有吸附油脂與膽鹽的特性,會干擾脂溶性成分如EPA與DHA的乳化與吸收。兩者建議間隔1~2小時以上。
✦延伸閱讀:保健品與慢病藥品的搭配 交互作用全解析
保健食品什麼時候吃最有效?
其實關鍵是看成分在腸道內是如何被吸收、代謝與利用。
根據2021年《Frontiers in Nutrition》期刊的一項系統性綜述指出,保健食品的最佳服用時機,應根據其化學特性與吸收機轉加以區分,才能達到理想的生理效益。以下整理四大類營養素的建議服用時機與機轉說明:
• 脂溶性營養素(如維生素D、葉黃素、魚油):建議飯後或隨餐服用以提升吸收率。例如,維生素D與餐同服可提高吸收效率約32-50%
• 水溶性營養素(如維生素C、B群、GABA):在空腹或飯前服用吸收最快。
• 礦物質類(如鈣、鐵、鎂、鋅):吸收會受到胃酸濃度與其他礦物質的影響,有些適合空腹,有些需隨餐服用。例如,鐵劑空腹服用吸收率高出約40-50%,而鈣劑隨餐服用效果更佳。
近年來,隨著保健食品的發展,也有許多成分屬於其他類型,如胜肽類(膠原蛋白、苦瓜胜肽)、植物萃取物(馬卡、芝麻素)、益生菌等,這些成分各有不同的吸收特性與生理作用機制,服用時機需依科學研究與產品設計來調整。以下提供最佳服用時機建議:
一、水溶性營養素:空腹服用
水溶性維生素在腸道內溶於水後可直接進入血液循環,不需膽汁酶解,適合在空腹時服用以提升吸收效率。
• GABA(γ-氨基丁酸):為神經抑制性傳導物質,空腹服用可更快進入中樞神經系統,有助降低神經活性、幫助放鬆與入睡。
• 維生素C:飯前服用吸收率佳,且具抗氧化作用。
• 維生素B群:B1、B6、B12等參與能量代謝與神經穩定,空腹服用可避開食物競爭,特別是B12需胃酸活化才能被迴腸吸收,對長者與胃酸分泌低者尤其關鍵。
二、脂溶性營養素:飯後或隨餐補充
脂溶性維生素與脂肪酸需藉膽汁乳化後形成微粒(micelle)才能通過小腸黏膜吸收,空腹服用易浪費。
• 魚油(Omega-3,EPA/DHA):與食物中脂肪同時攝取能提高其在小腸中的乳化效率,顯著提升吸收率。
• 紅麴(Monacolin K):作用機轉與statin類降血脂藥相似,隨脂肪共服可延緩釋放並提高肝臟利用率,增強降血脂效果。
• 芝麻素 + 維生素E:兩者皆屬脂溶性抗氧化劑,可穩定細胞膜並中和自由基,搭配服用有助延長體內抗氧化時間。
三、礦物質:視個別特性安排
礦物質為無機離子,吸收率會受胃酸濃度與其他礦物質競爭影響 。
• 鈣與鎂:進食時胃酸分泌較多,有利於鈣鎂鹽溶解並提升小腸吸收率,建議隨餐服用。
• 鐵劑:三價鐵需胃酸還原為二價鐵後方能被吸收,空腹效果佳。
• 鋅:空腹吸收效率高,但常與鐵、鎂、鈣競爭腸道吸收通道,建議錯開2小時服用。
四、特定營養素:依生理時序與作用機制選擇時機
這類營養素與生理反應相關,應根據代謝高峰或作用需求安排服用時間。
• 苦瓜胜肽:含P-insulin樣活性肽,飯前30分鐘服用有助調控胰島素反應,提前干預餐後血糖上升曲線。
• 馬卡(Maca):含多醣與植物固醇,具適應原作用(Adaptogen),飯後服用可穩定能量釋放並減少腸胃刺激。
• 益生菌:空腹時胃酸濃度較低,菌株較易通過胃部、成功抵達腸道定殖。若配合益生元(如菊苣纖維),可提升定殖率與活性。
• 膠原蛋白:合成活性於夜間升高,睡前補充能配合生長激素分泌,協助組織修復與皮膚更新。
雖然以上為常見營養素的吸收建議,但實際服用仍應以品牌所標示之建議用法為主,特別是複方產品或特殊劑型,以免影響成分穩定性與吸收效果。
一天可以吃幾種保健食品?過期能吃嗎?
其實,保健食品並沒有規定一天最多只能吃幾種。需要注意的是,每種營養素建議選擇單一產品作為來源,重複補充會產生毒性。
歐盟食品安全局(EFSA)於2021年依據《Regulation (EC) No 1924/2006》針對食品營養與健康聲稱的規範指出,保健食品的服用重點在於單一營養素的劑量安全性(如每日建議攝取量 RDA 與最高耐受攝取量 UL),而非限制每日可攝取的種類數量。
例如有些人會同時補充兩種綜合維他命,以為能「更全面」保健,卻忽略這些產品可能含有重複營養素,如維生素D、E、B6等。
• 維生素D每日上限為 50µg(2000 IU)
• 維生素E每日上限為 1000mg α-TE
長期超過此劑量,可能出現高鈣血症、出血風險上升等副作用。
臨床常見的重複補充錯誤還包括:
• 維骨力(含鈣+維生素D)+ 綜合維他命(含維生素D)
• GABA+助眠配方:含同成分或相似機轉
過期保健食品營養素已流失,不建議服用
根據 2022 年發表於《Nutrients》期刊的回顧性研究,保健食品的保存期限主要來自穩定性試驗(stability testing)的科學評估,其核心是確保產品在有效期限內:
• 活性成分濃度符合標示值
• 劑型穩定,不分解、不氧化、不吸濕結塊
• 不產生降解副產物或包裝材料釋出問題
若過期,有些營養素會隨時間自然分解、氧化、失去效力,例如:
• 維生素C、葉黃素對熱與氧極敏感,過期後濃度會快速下滑
• 益生菌產品則會因菌體逐漸失活,導致實際 CFU 數遠低於標示值
過期保健食品成分會腐壞,營養素會流失,吃了等於沒吃,甚至有潛在風險:
• 劣變後的膠囊或錠劑可能釋放有害降解物質
• 包裝不當可能導致吸濕變質或氧化反應加劇
因此一旦過期請立即停用,改用新產品補充,才能確保安全與效力。
根據《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過期食品不得販售,也不建議食用;食藥署亦提醒,過期保健食品已無法保證原有的功能與安全性,不應為求節省而繼續服用。
✦ 延伸閱讀:營養保健品的劑型有哪些?該怎麼選?
結論
補充營養素不只是看成分多寡,而是要看機轉是否合理、吸收是否到位。當營養補充能配合身體狀況,並結合臨床實證的劑量設計與搭配吸收輔助因子,不僅能提升營養素的生物可利用率,也更有機會作為預防慢性病與延緩老化的有效輔助工具。
因此在挑選保健食品時,確認需求、選對劑型、搭配吸收力佳的配方,才能讓健康更有感覺。
✦延伸閱讀:功能營養保健品規劃師是什麼?全面解析工作內容、出路與應具備的8大能力
參考文獻
1.Hallberg, L., & Hulthén, L. (2000). Prediction of dietary iron absorption: An algorithm for calculating absorption and bioavailability of dietary iron.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71(5), 1147–1160. https://doi.org/10.1093/ajcn/71.5.1147
2.Penniston, K. L., & Tanumihardjo, S. A. (2003). Vitamin A toxicity: When one vitamin can cause harm.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78(3), 521–528. https://doi.org/10.1093/ajcn/78.3.521
3.Siscovick, D. S., Barringer, T. A., Fretts, A. M., Wu, J. H., Lichtenstein, A. H., Costello, R. B., Kris-Etherton, P. M., Jacobson, T. A., Engler, M. B., Alger, H. M., Appel, L. J., & Mozaffarian, D. (2017). Omega-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 (fish oil) supplementation and the prevention of clinical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 science advisory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irculation, 135(15), e867–e884.
4.Institute of Medicine. (2000). 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 for vitamin C, vitamin E, selenium, and carotenoids.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https://doi.org/10.17226/9810
5.Holick, M. F., Binkley, N. C., Bischoff-Ferrari, H. A., Gordon, C. M., Hanley, D. A., Heaney, R. P., Murad, M. H., & Weaver, C. M. (2011). Evaluation,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vitamin D deficiency: An Endocrine Society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96(7), 1911–1930. https://doi.org/10.1210/jc.2011-0385
6.Kantor, E. D., Rehm, C. D., Du, M., White, E., & Giovannucci, E. L. (2017). Trends in dietary supplement use among US adults from 1999–2012. Journal of Nutrition, 147(4), 667–675. https://doi.org/10.3945/jn.116.238717
7.Dickinson, A., Blatman, J., El-Dash, N., & Franco, J. C. (2014). Consumer usage and reasons for using dietary supplements: Report of a series of surveys.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Nutrition and Dietetics, 114(4), 587–592. https://doi.org/10.1016/j.jand.2013.1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