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緊急健康管理處理是身為健康管理師會遇到最難的課題之一,必須要在關鍵時刻有能力即時面對處理個案的健康變化,在生活中,我們無法預測何時會遇到健康緊急情況。無論是突然的創傷、急性疾病的爆發,還是其他健康危機,我們都應該時刻準備好應對。在這個緊急健康管理的文章中,我們訪問了數十位的醫學專家將緊急醫療、健康管理的重要的觀念辯證彙整出來,這些原則將有助於你在面對健康管理緊急情況時做出明智的決策。面對緊急健康狀況準備越充分,我們越能確保及時獲得醫療幫助,保護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緊急健康管理觀念一、何時該送急診
真正的緊急健康狀況,急診室還是最能迅速而確實給予妥善處理的地方,過輕的症狀送往急診可能換得的只是漫長的等待時間以及不必要醫療資源浪費以及風險暴露,然而過重的症狀未經處理,卻可能讓接受您健康管理的個案暴露在死亡風險當中,因此當健康狀況發生底下問題時,提供大家幾個三個原則,只要符合就送急診接受治療:
疾病症狀身體卻不能做出適切反應:
人體具有自我調控機制,面對身體健康狀況,大多能在第一時間透過身體的代償機制來穩定病症,舉例來說,輕微中暑的個案,身體會自主的想要補充水份來彌補散失,然而,當身體失去代償能力時,症狀可能就會進入惡性循環,進而影響到身體健康,這時候就建議個案要前往急診就醫,透過醫療的協助,協助身體做出適切反應。
身體無法執行正常日常生活功能:
對於急診醫師來說,無法正常執行日常生活功能通常代表個案有急性要處理的問題,舉例來說,個案車禍後從能走到不能走,可能代表的就是下肢可能有骨折風險;或是呼吸喘到無法上樓,這可能代表的是心臟衰竭或呼吸道發炎的重症前兆,因此,當你發現您執行健康管理的對象無法執行日常生活功能時,就應該前往急診就診,找出健康問題所在。
個案出現威脅生命的相關病徵:
急診需要搶時間的病症,像是心肌梗塞、中風、休克、腦出血、嚴重外傷、心肺功能停止會有特定徵兆,像是胸痛、手腳無力、爆炸性頭痛等等,這些病症的呈現雖然可能不具特異性,但是卻可能威脅到個案性命,甚至連撥打119的時候所以啟動的流程都會有所不同,這時候就建議要掛急診,至於要如何辨別出威脅生命的相關病症以及急診四大重症,建議從事健康管理的大家都應該要接受專業課程的培訓獲取相關知識。
緊急健康管理觀念二、撥打119的關鍵問答
當決定個案要掛急診並且需要緊急醫療救護系統的協助時,請大家立刻撥打119,和 911 接線生通話時,要盡量保持冷靜,清楚說明事情的經過,並且仔細聽從對方的指示,這邊幫大家整理出當您撥打119的時候會被詢問的問題:
- 是誰需要醫療援助?
- 他(她)發生了什麼事?
- 他(她)人在哪裡?
- 他(她)的狀況是何時發生的?
- 你是誰?你如何提供這個人救護?
在您講電話的同時,911 接線生會根據您的電話衛星定位派出的救護車,當救護車到達時,急救人員 (EMT) 會評估個案的狀況適時提供氧氣、靜脈輸液(打點滴)或其他緊急救護。
小小提醒:根據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HA)最新發布的生命之鏈以及緊急醫療救護建議指引都建議,撥打119的時候建議「開擴音」,這樣方便緊急醫療救護人員在給予適當指示的時候,您能同時按照專業建議執行緊急健康管理照護操作
緊急健康管理觀念三、急診檢傷五級分類
急診檢傷分類起源於南丁格爾參與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目的是要第一時間讓最需要醫療照顧的人能夠獲得救命的醫療資源所延伸出的一套病患辨別系統,作法主要是依據病人主、客觀資料與疾病的嚴重度和急迫性來安排醫師看診順序。
目前台灣檢傷(Taiwan Triage and Acuity Scale)分為五級
第一級:病況危急,生命或肢體需要立即進行急救復甦
第二級:潛在危及生命、肢體或器官功能狀況,需快速地控制與處理
第三級:病況可能持續惡化,需要急診處置,病人可能伴隨明顯不適的症狀,影響日常活動
第四級:病況可能是慢性疾病的急性發作,或某些疾病之合併症相關,需要在1-2小時內做處置,以求恢復、避免惡化
第五級:病況為非緊急狀況,需做一些鑑別性的診斷或轉介門診,以避免後續之惡化
身為健康管理師,應該要具備辨別出所有身體狀況處在一到三級的病人,協助這些人即早就醫,避免不必要的惡化與傷害,也能避免憾事發生。
緊急健康管理觀念四、掛急診需要準備的東西
當救護車抵達現場時,您大約會有10-20分鐘的時間準備前往急診需要帶的東西,又或者您是自行前往急診、您要建議您的個案前往急診,底下幫大家整理掛急診時可以先準備好的物品,能讓您與您的親朋好友在就醫期間更專心接受急診醫療團隊的照護:
隨身的重要物品:手機、手機充電線、錢包、健保卡、家門鑰匙、車子鑰匙
這些物品是能夠讓您與其他支援夥伴聯繫、請他人提供協助的關鍵物品,或當您遇到狀況有需要請朋友協助回家取東西時,可以立即提供的項目,錢包的部分建議準備現金5000元以及一張信用卡在身上,能夠即時在醫院要掛號、購買物資時使用。
準備2-3天份常備藥:慢性病、近期醫師調整開立的藥物藥單
急診的檢查等待時間通常會需要3個小時以上,如果病況需要進一步留院觀察,則通常會需要到1天,若醫院滿床則可能會需要在急診等待2-3天以上,由於急診多會建議病患慢性病藥物自備自服,因此建議大家能準備2-3天份常備藥在身上。
一套輕便寬鬆的衣服:必要時提供個案更換
由於急診醫療團隊在執行緊急醫療行為時,像是打石膏、置放中央靜脈導管等等,為了減少病患翻身、穿脫衣服的行為,會直接建議家屬剪除衣物,同時,在清理污漬、排泄物時也可能會不慎沾染到衣物,儘管急診通常會備有病人服可以更換,但仍建議陪同者或健康管理者可以準備一套乾淨且寬鬆的衣物。
由於急診節奏步調非常快速,可能短時間就會需要移動病人床位、做各種檢查、入住病房等等,因此不建議大家待太多不必要的物品在身上,這樣反而會影響到看診流程。
緊急健康管理觀念五、準備好急診醫師會問詢問的事項
急診的醫療團隊,由於處理急性病症時間相對緊迫,問診會採取「焦點式問診」,期望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最關鍵的資訊提供後續診療做參考,底下提供大家急診醫師常會採取的問診架構(口訣SAMPLE),可以讓您所輔導的個案或您的親朋好友在救護車上先行準備。
本次的症狀(Signs and Symptoms):造成本次身體不適最主要的表現
是否對藥物過敏(Allergy):由於急診醫師需要迅速決定開立處方,需要避免個案會過敏的藥品
現在有在使用的藥物(Medication):急診醫師在選擇藥物的時候要避免交互作用,同時急診醫師也會需要知道本次症狀是否為藥物毒性反應相關
過去慢性病(Past Medical History):慢性病的急性惡化是急診常見的就醫型態,像是慢性阻塞性肺病、心臟衰竭、慢性腎病等,當很常出現急性惡化,能快速協助急診醫師診斷並決定下階段治療
上一餐什麼時候吃的(Last Meal):最後一次的進食時間,會牽涉到可以開刀的時間
其他未被注意到的事項與症狀(Else):提供急診醫師更多可以判斷症狀的依據
懂得緊急健康管理處理原則,能大幅增加專業呈現以及病人信任感
理解緊急健康管理原則,是身為健康管理師的夥伴都應該要擁有的能力,但其實每個原則後面都有需要注意的細節,舉例來說什麼樣的病徵代表的是危及生命徵象的狀況,這會需要接受具有豐富臨床經驗的專業醫師進行專業培訓,本學會所舉辦的健康管理師課程,其中所教授的『急診黃金急症三關鍵』,不僅協助成功協助健康管理師成為醫院與民眾之間的溝通橋樑,至今更成功協助超過400位急重症患者就醫。
想要更了解健康管理師的職責與職掌,建議大家可以參考這篇文章:
健康管理師是什麼?全面解析健康管理師的工作內容、出路、薪水發展!
健康專業的展現,在於能夠即時協助身邊的朋友處理健康相關的關鍵問題,身邊的親朋好友會在身體不舒服的第一時間想到你,是出自於對於你在健康知識與健康產業的了解與信任,但面對這樣的信任,我們更應該要挑起這個責任重擔並且好好珍惜,把每一位身邊的親朋好友健康都照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