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視精神疾病,思覺失調不用怕!!

全民健康保險醫療費用前十大疾病,精神病年年不缺席!2017年思覺失調症及妄想性疾患首度擠進排名第十,年花健保約127億元!

台灣精神醫學會指出:日本研究發現精神患者回診率低、中斷治療比例高,多數因為民眾對於精神疾病名稱引發誤解所致。更名後,研究顯示精神患者的就醫率與家屬的支持度均有明顯提升。

因此,2014年五月衛生福利部公告Schizophrenia(原譯:精神分裂症)中文譯名更換為「思覺失調症」。「思覺失調」一詞反映 Schizophrenia 的兩大主要病理:思考與知覺功能的失調,而『失調』二字同時也代表它「恢復的可能性」。

什麼是思覺失調症?

許多駭人聽聞的社會案件使人們將這個疾病貼標籤,造成社會輿論和觀感不佳。直至現在,致病因子仍未能確定,多數病人在青春至青壯年時期發病。可能與遺傳、藥物濫用、成長背景、外在環境、心理壓力…等等相關。主要由於大腦中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過多活動造成,使患者產生幻覺,妄想及其他思想障礙的病癥。住院是一個病情嚴重度的指標。通常,思覺失調症發病時間正值生產力時期,早期出現幻聽、幻覺、妄想,生活功能會逐漸降低,病人與家屬時常無法正常工作,嚴重則出現自傷、傷人行為。若是門診已難以照護的程度,將建議住院治療,估計每人每年直接及間接的社會支出至少約60萬元。

思覺失調症的治療方式

對於思覺失調症的病患來說,主要會分成住院治療以及門診治療,住院治療的病人會需要住到精神病房中,而精神病房主要分為兩種,急性病房與慢性病房。急性病房病患具有嚴重精神症狀,有自傷傷人的可能性,難以自理活動,家人也難以照顧,以穩定症狀為主,安檢規定也最為嚴格。根據健保規定,急性病房住院以一個月為度;慢性病房之病人理論上症狀相對穩定,能在一定程度上學習自理生活,願意接受精神科治療,必須能規則回診,在提醒或監督下可規則服藥,並為就業和回歸社區做準備。

藥物治療方面分為傳統型跟非典型、口服與針劑劑型。目前有諸多選擇,在病情穩定後甚至有三個月打一次的長效針劑。醫師和病人可依臨床症狀、各藥品副作用、過去用藥反應、服藥方便性來溝通調整。在此呼籲,思覺失調的治療並非立即見效,切勿症狀初改善即自行停藥或減藥,將可能造成反覆發作、進進出出醫院,造成家庭經濟及健保的負擔。病人若能在妥善的藥物及非藥物治療下,都能穩定控制。請勇敢面對疾病、接受治療,創造更好的生活品質!